老鼠感染狂犬病的几率?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超过60万人死于狂犬病,而我国是狂犬病高发区之一,平均每年约有3000人死于该病[1]。 2017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公布的一则数据表明,在已报告的5948例狂犬病患者病例报告中,65%为咬伤后发病,35%为暴露后发病;发病年龄以1~6岁为主,占全人群的58.89%,其次为7岁以上儿童和35岁以下成人 [2]。
目前,我国依法纳入监管的狂犬病疫苗有4个,分别为地鼠肾细胞疫苗、Vero细胞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疫苗以及腺病毒载体疫苗。其中,前两种疫苗属于活疫苗,后者两种属于灭活疫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规定,实行疫苗凭证采购供应制度。根据《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疫苗运输应当准确记录疫苗的品种、剂量、浓度、批号、有效期、接种对象名称及接种时间等信息,并保存相关资料,确保新冠病毒疫苗全程可追溯。 虽然疫苗严格管理,但仍有“漏网之鱼”。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最新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17年开始,国内陆续有多批次新冠疫苗不合格。 例如,2020年1月,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抽检发现,其中2批次疫苗存在标签差错的问题;同年,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针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经检查发现其中1批次外包装出现瑕疵,但未涉及疫苗实际效用等质量问题……这些瑕疵问题均被责令整改、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不合格疫苗最终都流向了当地疾控机构。按照相关规定,接种单位接受接种单位采购的疫苗时,必须核对疫苗包装的标签和说明书,查验疫苗的生产厂家、剂型、规格、型号、注射部位、剂量等相关信息,确保疫苗的来源和有效性。